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、雜交水稻之父
袁隆平,1930年9月生于北京,江西省德安縣人,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,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,被譽為"世界雜交水稻之父"。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(現西南大學),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。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。
袁隆平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,發明“三系法”秈型雜交水稻,成功研究出“二系法”雜交水稻,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,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。截至2017年,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,共增產稻谷6000多億公斤。多次赴印度、越南等國,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饑餓問題。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。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、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多項榮譽。
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,2018年11月18日,袁隆平獲未來科學大獎。12月18日,黨中央、國務院授予袁隆平同志改革先鋒稱號,頒授改革先鋒獎章,并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。
教學成果
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。他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,10多次赴印度、越南、緬甸、菲律賓、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。20世紀80年代以來,先后在境內外舉辦了50余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,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。學生有鄧華鳳研究員,